資訊零距離 數位學習「伴」學童
影片連結:資訊零距離 數位學習「伴」學童
數位學伴計畫於民國97年正式拓展以大專院校學生作為教學端,偏鄉學童為學習端的一對一線上授課模式。創立至今接近20年,在軟、硬實力中皆發展成具規模與穩固的模式,但科技急速的發展為數位學伴帶來的是助力還是危機?
數位學伴 「伴」學童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小學伴 莊怡潔:「(數位學伴)它會讓我學到了,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,不會的字或注音、成語都可以請教大學伴,大學伴也會熱心、有耐心的教導我。」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小學伴 李胤滔:「他(大學伴)會告訴我很多課外的知識,像是SDGs帶給我很多環保的知識,數學課有一些比較困難的題目,我就會問大學伴,然後他也會回答我。」
隨著網際網路快速變遷與新冠疫情的洗禮,數位學習已不再是陌生的授課方式,數位學伴計畫始於民國97年,當時共有一千兩百多位大學生擔任教學老師,七百多位學童參與網路教學,至今快二十個年頭,已有兩萬一千多位學童參與數位學伴。數位學伴透過大專院校學生作為教學者,運用數位媒介帶給偏鄉學童有別於實體教室的授課方式。課程以國語文、英文、數學等學科為基礎,並有額外如SDGs<註一>與國際情勢等內容,計畫也重視一對一的教學與大學生自編教材,從教材的選編、教學的流暢度與應變能力,都是大學伴需要學習的課題。
國立嘉義大學大學伴 吳郁慧:「想要當大學伴的原因,是因為我覺得可以透過數位平臺的這種教學,幫助偏鄉的學童,在他們可能課後或者是有一些不懂的課業上的問題幫助他們。數位學伴這個計畫它是有給獎勵金的,所以我覺得它就有點像當家教,或者是課後輔導的感覺。我教的科目是國語科,第一堂課我是先做前測測驗,先了解這個小學伴他目前在國語文上面,他的識字量、成語量、閱讀量大概的狀況,接著第二堂開始,我才開始進行生字、字音字形這一種安排,最後才是閱讀測驗。那他每讀完一篇文章,我就會問幾個問題,看看他這幾週學起來的狀況怎麼樣。因為我教的是高年級的小妹妹,然後會覺得相處上不會說到年齡差差很大,他會把我有點像是當成大姊姊、朋友這種感覺來跟我聊天,或是講說他現在學習上有什麼狀況,可以讓我在不同的領域上面有所收穫。」
國立嘉義大學大學伴 林育安:「我教學內容,因為我是教數學,然後我通常會是先以一部影片做帶入,就是他看過這部影片然後說:『好,那我們就要來開始上課』。那這部影片我會挑選可能就是有關SDGs,我們那時候有講說要可能找一些影片比較好,然後我就放那些影片,然後再以遊戲或者是影片教學的方式做帶入。 難處應該就是我覺得要,吸引他們的注意力,你是一對一線上,你沒辦法在旁邊就是說『專心點』,或者是『不要看東看西』這樣,這比較困難的地方。但我覺得另外的好處就是,還可以透過數位的遊戲、影片讓他們吸引,好比一般上課實體他們只能看黑板、白板,可能在偏鄉就沒辦法看那麼多影片或者是遊戲,因為遊戲對他們都滿吸引的,所以我覺得有好處也有壞處。」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帶班老師 呂勁融:「數位學伴的話它是比較沒有場地的限制,另外就是上課的老師們也不太一樣,雖然是大學伴,那小朋友也是叫大學伴為老師,可是因為年紀上比較相近,會更像是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的感覺,所以他們有時候相處起來那個氛圍,就跟在學校面對老師又不太相同。」
跨越城鄉界線 拉近人心距離
數位學伴的核心是大學伴及小學伴的「陪伴」與「學習」,而數位學伴沒有評定成績的機制,其關注的是學童需求與自主性,並運用網路突破城鄉差距障礙並拉近人心距離與增長對生活的見識。
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伴計畫協同主持人 曾素秋:「比較在乎的是陪伴,這個數位學伴它成立的時候很在乎的是一對一,我現在配你這是一個人對一個人,它除了學科的學習性質以外,有的學校它不在乎孩子的成績,它在乎的是這個孩子他可能沒有人說說話,他回到家只有阿公阿嬤,爸爸媽媽去賺錢,但是它很在乎的是這個孩子放在學校裡面,他會有一個大學生用他比較成熟的心智,帶領他認識生活的各個面向,然後帶領他對生活的議題有更廣闊的接觸。」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帶班老師 呂勁融:「數位學伴它有安排學伴相見的計畫,固定時間會到合作學校去做一個互動,它就不會只侷限在面對冷冰冰的螢幕而已,他們也會對螢幕裡面上課的大哥哥、大姐姐有一個立體的認識跟形象。 因為有跟大學伴接觸,等於也是面對比較不一樣的人,讓他在應對進退的方面會有比較增長,學習上因為他們會比較鼓勵提問,那有一些額外的教材跟教具的協助使用,就是一些線上遊戲型的教材在使用,對他們來講他們會更有興趣去了解跟學習。另外我也覺得說這一群小朋友,他們時間到他們會自主的準時到教室,甚至有時候結束完,上課的同學會討論,所以跟可能平常在學校上課的時候,下課時間到大家就唏哩花啦跑出去玩,這種氛圍就不太一樣。」
科技的挑戰 教學的困難
雖然數位學伴增進人際間的溫度,讓人與人的連結不單只停留在電腦螢幕前,但此計畫仍是要克服硬體設備的挑戰與大、小學伴的特質是否能適應線上授課。
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營運中心主持人 呂慈涵:「這幾年SDGs或者是AI,變化太快了,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會用數位資訊,他就沒有競爭力,當然這個也帶來一些危機,網路有網路的一些素養,你很容易找資料,但是好事嗎?所以我常常告訴我們的大學生說,你給孩子教的資料庫,是你讀了很多資料消化吸收、融會貫通給你的小學伴。偏鄉的孩子不太好教,除了程度落差之外,可能他們不習慣要專注,或者會有很多家庭的狀況。大學生的學習過程跟偏鄉小朋友的學習過程很不一樣,你們的學習過程很容易用邏輯思考,他們需要的經驗式的,你跟他講邏輯,他沒有辦法跟他的經驗對接,所以對大學生有很大的挑戰。因為我們大學生很容易滿懷熱忱的來,但是我們就有責任要告知,說明偏鄉的生態,請偏鄉的老師來跟大學生說。」
數位學伴計畫透過數位設備作為媒介,而其本質依舊是教育,不過隨著科技快速地演進,數位學伴的腳步是否做好了準備?
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營運中心主持人 呂慈涵:「就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候,偏鄉知識會不會進去,是不是被善用,我們在上課給小朋友上網查資料,你點一個網站或其他的廣告全部都進來了,這是一個很大的盲點,所以在培力的過程,資訊能力、資訊素養、知識應用會很重要,我們的計畫也面對這些挑戰。」
因應數位時代浪潮的下一步
歷經快二十年,從設備不普及到現在科技蓬勃發展,計畫仍面臨許多新挑戰。下一步將如何往前,也有待政策協調與更多的討論。
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營運中心主持人 呂慈涵:「我們臺灣有這麼多的大學,為什麼不讓每一所大學都加入這個計畫,那需要很多的經費,如果政府的政策可以說,每一所大學要認養自己所在縣市的偏鄉。我每年都在講這個議題,教育是國家的社會的最基本,這些小朋友就是我們國家的未來。」
網際網路連接起城鄉間的距離,也串起大、小學伴的緣分,透過數位學伴的方式更讓地區的限制昇華為學童自主學習的養分。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小學伴 莊怡潔:「(數位學伴)讓我的學習變得更快樂。」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小學伴 李胤滔:「上網不只是用來玩遊戲跟看影片,而是可以用來學習和充實自己的。」
嘉義縣六腳鄉更寮國民小學帶班老師 呂勁融:「對他們而言,原本可能是兩個生命中不太會碰到的人,反而因為這個計畫牽起緣分,我覺得是有溫度的一件事情。未來這些小學伴,他長大了總是會經歷到大學時段,他也會想起以前當小學伴的時候,反而激起他回饋的心態,那也許未來他們也會加入數位學伴這樣的計畫,成為別的小學伴專屬的大學伴也算生生不息、傳承。」
數位學伴的本質是在教學裡融入陪伴,不管是大學伴或是小學伴,皆在過程裡學會應變與同理。隨著數位資訊如洪流般席捲而來,偏鄉教育也須跟緊科技發展的步伐,並搭配政策與時俱進的調整,才能夠繼續傳承,串連更多機會。
本篇轉自中正E報【記者 林采萱、李玥希/綜合報導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