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展開漢堡選單
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 LOGO
傑出人員選拔 歷年校數/人數 溫馨小故事 精選照片 活動成果/大事記 影音成果
:::

成為國文科大學伴前的那些事

【國立臺東大學】 發布日期:114-03-24

  在高中時期,我最擅長的科目除了社會科之外,就是國文了。閱讀現代文章、文言文、古詩詞時,我特別喜歡細細品味作者的字句與情感,試著不只理解他們想傳遞的訊息,也將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融入其中,從中找出共通點與差異,吸收最適合自己的知識。因此,當我得知這學期能擔任忠孝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國文大學伴時,內心非常期待。在這學期初,我立下目標,希望能提升小學伴對文字的敏感度,幫助他在升上國中後,能更好地適應語文學習。

  在教材選擇上,除了使用教科書的延伸補充內容外,也加入課外文章與社會議題的探討,希望能藉此拓展他的閱讀量與視野。但其實一開始的我經常感到困擾——這樣的內容會不會太艱深、太枯燥?小學伴興趣缺缺該怎麼辦?這些掙扎讓我不斷反思:什麼樣的內容,既能引起共鳴,又能帶出深度?

 

上課時,和小學伴分享到Nokia手機的經過

  後來,我找到了平衡的關鍵——從生活中找素材。像在講解「閉門造車」這個成語時,我分享了Nokia手機的興衰歷程,談到智慧型手機的崛起,沒想到小學伴竟然立刻展現出興趣,還向我分享,他曾經看家中長輩使用過。這讓我意識到,當內容貼近日常生活時,小學伴會更願意投入學習;在談減塑議題時,我額外介紹了臺灣常見的五種海龜,小學伴眼睛一亮,興奮地跟我分享他曾在海邊看過小海龜的經驗,還說他平常假日都會和家人、朋友去河邊釣魚嬉戲。這些回饋和分享,都讓我對他有更深入的認識,開始從他的生活出發,選擇議題、引導思考。此後,我不只挑選他感興趣的內容,也會搭配我認為他「需要知道」的議題,希望在提升閱讀力的同時,培養他對世界的理解與關懷。這段陪伴歷程讓我明白,「真正好的引導,是雙向的。」我在陪伴中成長,學會更細緻地傾聽與觀察,也更懂得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將知識和價值傳遞給孩子聽。

和小學伴分享臺灣常見的五種海龜的過程